悠悠楠杉
网站页面
正文:
梅雨时节的平江路,青石板沁着水光。拐进一条逼仄的巷弄,周墨生的工作室藏在爬满藤萝的老宅里。推门瞬间,松木混合生漆的苦香扑面而来,那是他三十年来不曾变过的晨课——用骨灰胎打底,一层层裱布刮灰。
"现在年轻人总问,为什么不用3D打印?"周师傅用牛角刀挑起金箔,在未干的漆面上轻轻一抖。阳光透过雕花窗棂,那些细如发丝的纹路突然活了,像有生命般在器物表面流动。"机器做的纹路太规整,缺了人手的颤动感。"
工作室的北墙挂着1998年的日历,那是他接手师父衣钵的年头。最醒目的是一套还未完成的犀皮漆茶具,胎体已经历了七十八次上漆-阴干-打磨的循环。"大漆要顺应天时,黄梅天湿度刚好,三伏天就得停工。"他说着用拇指试了试漆面粘度,这个动作重复了上万次,指腹早已结出厚厚的茧。
去年有日本客商开出高价,要求缩短工期。周师傅指着工作台边的漆树标本摇头:"这就像逼着稻子一夜抽穗。"他至今保持着凌晨四点起床滤漆的习惯,用三百目丝绢过滤杂质时,能看见漆液在晨光里拉出琥珀色的细丝。
最让人动容的是他修复故宫戗金盒的经历。当放大镜下的鱼子纹与史料记载完全吻合时,老人孩子般举着漆片冲到院里,惊飞了一群白鸽。这种喜悦,或许就是坚守的意义。
提示:在橙瓜码字中可使用「场景卡片」功能记录灵感碎片,通过「时间轴」工具保持叙事连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