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choJoeTheme

至尊技术网

统计
登录
用户名
密码

6G通感一体化测试:从概念验证到技术攻坚的突破性进展

2025-08-07
/
0 评论
/
2 阅读
/
正在检测是否收录...
08/07


一、从实验室到外场:6G通感一体化的三大里程碑

在南京紫金山实验室的暗室里,一组太赫兹频段的信号正在同时完成通信传输与毫米级精度的环境成像——这是2023年全球首个公开的6G通感一体化(ISAC, Integrated Sensing and Communication)全链路验证现场。不同于5G将通信与感知功能分离的设计,6G的核心突破在于让同一套硬件设备兼具"传播数据"和"感知世界"的双重能力。

1.1 关键技术突破

  • 太赫兹频段实用化:日本NTT在300GHz频段实现了100Gbps通信速率与0.5°角度分辨率的同步测试,但传输距离仍局限在20米内
  • AI实时信号处理:华为采用神经网络压缩感知算法,将环境重构延时从5ms降低至0.8ms
  • 全双工干扰消除:东南大学团队通过新型环形器设计,使自干扰抑制比达到92dB

1.2 中美欧测试路线差异

| 地区 | 主导机构 | 技术路线 | 最新进展 |
|------------|-----------------------|---------------------------|------------------------------------|
| 中国 | 紫金山实验室 | 太赫兹+光子学 | 完成室内外一体化感知验证(2023.9)|
| 美国 | NYU无线研究中心 | Sub-6GHz+AI感知 | 实现无人机追踪精度±0.3m(2024.1) |
| 欧盟 | 6G-SANDBOX项目组 | 毫米波+MIMO | 完成高速公路车联感知测试(2024.2)|


二、商业化困境:当理想遭遇物理定律

尽管实验室数据亮眼,但产业界对ISAC的商业化仍持谨慎态度。爱立信首席技术官在MWC2024的圆桌会议上直言:"我们可能高估了通感一体化的普适性。"

2.1 不可回避的技术瓶颈

  • 能量效率悖论:MIT研究显示,同时实现通信与感知所需的功耗是单一功能的2.7倍
  • 标准之争初现:高通主张保留感知辅助通信(SAC)的过渡方案,而华为力推原生ISAC架构
  • 隐私雷区:欧盟已就ISAC可能带来的无授权环境扫描启动立法评估

2.2 测试场景收窄

早期设想的"全域感知"正在向特定场景收缩:
1. 智能交通:奥迪在汉堡测试的6G-V2X方案中,感知功能仅激活于十字路口等危险区域
2. 工业元宇宙:西门子成都工厂将ISAC用于高价值设备的状态监控,替代部分光纤传感器


三、2024关键之年:从技术炫技到价值验证

随着3GPP Release 19研究项目启动,6G通感一体化进入标准前夜的攻坚阶段。在深圳举行的6G峰会上,三大运营商联合提出"以用促研"的新策略:

3.1 测试重点转向

  • 可靠性指标:某车企要求通信中断时感知功能仍能维持500ms的应急响应
  • 成本控制:中国移动要求单基站ISAC模块价格压至5G AAU的1.2倍以内
  • 频谱共享:FCC正在评估6GHz频段用于ISAC的可行性

3.2 可能引爆的杀手级应用

  1. 毫米级AR导航:结合环境实时建模,解决室内定位"最后三米"难题
  2. 生命体征监测:东京大学已通过300GHz波段的微多普勒效应检测呼吸频率
  3. 极端天气通信:太赫兹在沙尘暴中的感知能力可动态调整通信参数


结语:在颠覆性创新的十字路口

当通信系统开始"看见"周围世界,这场技术革命的影响可能远超预期。正如中科院院士陆建华所言:"6G通感一体化不是简单的功能叠加,而是重构信息系统的哲学思维。"2024年的测试数据将决定,这究竟是又一个过度炒作的概念,还是真正开启人机物三元融合的钥匙。

6G通信通感一体化太赫兹技术AI赋能的通信测试进展华为/爱立信测试案例
朗读
赞(0)
版权属于:

至尊技术网

本文链接:

https://www.zzwws.cn/archives/35073/(转载时请注明本文出处及文章链接)

评论 (0)